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現代科技與人類文明
MODERN TECHNOLOGY AND HUMAN CIVILIZATION 
開課學期
98-1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化學工程學系  
授課教師
陽毅平 
課號
ME4116 
課程識別碼
502 454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5,6(12:20~14:10) 
上課地點
普103 
備註
兼通識。第一次未到視同放棄。不列入化工選修。與畢修平、吳煌榮與陳 宏、翁儷禎、陳敏慧、黃秉鈞、林唯芳、劉貴生、楊雯如、張俊哲、張時中、王 倫、曾宇鳳、王俊能合開
總人數上限:25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1moderntech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一、 課程名稱:現代科技與人類文明
二、 授課教授:陽毅平、張時中、陳 宏、王 倫、黃秉鈞、林唯芳、劉貴生、楊雯如、王俊能、畢修平、陳敏慧、曾宇鳳、張俊哲、翁儷禎、吳煌榮等十五人
三、 所屬領域: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物質科學及生命科學領域。
四、 學分數:2學分 (學生人數160人)
五、 教學資料
本課程共列十五個講授單元,每一講授單元包括下列各項:
1. 講授內容大綱。
2. 作業:配合主題,由講授教授提示相關參考論著。
3. 參考讀物:列舉當代科技相關文獻、書目或網站,作為學生進一步自修的參考。
4. 思考與應用問題:就每一單元講授內容與作業,列舉問題若干則,提供學生
思考空間,並作為學習效果檢驗的參考。 

課程目標
本課程開授的目的,在於(1)引導學生探討由人類文明到現代科技演進的歷史,(2)提昇學生對現代科技原理與生活應用的瞭解,(3)教導學生活用科技原理與定律於生活管理、品格涵養與生命關懷,(4)啟發學生創造力、思考力、生命力與使命感,在人類文明的脈動中確立自己的責任與角色,(5)幫助學生整合與連貫科技、人文、自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並賦予創新的銓釋與意涵。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每一部份挑選一本書目
A部份
1.《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Jared Diamond著。 王道還,廖月娟譯, 時報出版, 1998。
2.《環境科學》 (Environmental Science 11/e) Miller 著, 譯者:李載鳴, 華泰文化, 2007
3.《溫柔數學史:從古埃及到超級電腦》 (Math through the Ages: A Gentle History for Teachers and Others) Part 3 21, 22, 洪萬生譯, 博雅書屋。
4.《一個世界, 多種解答 : 改變歷史的偉大發明》 約翰. 布洛克曼(John Brockman)編著; 潘恩典譯, 商業周刊出版 : 城邦發行, 2000.
5.《世界又熱又平又擠》湯馬斯.佛里曼著。天下文化, 2009。
B部份
1.《雀鳥、上帝與果蠅》愛德華•拉森著。陳恒安譯。台北:左岸,2005。
2.《瑪土撒拉的密謀》Frank Schirrmacher 著,吳信如譯,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
3.《科學革命的結構》作者:T. S. Kuhn; 譯者:王道還; 出版社:遠流, 2004。
4.《DNA:生命的祕密》原文作者:James D. Watson 譯者:陳雅雲,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9571343412,2006。
5.《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嚴長壽,寶瓶文化,2008。

 
參考書目
(1) R. Friedel, A Culture of Improvement: Technology
and the Western Millennium, 2007,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U.S.A. (龍登出版公司, 02-66320088)
(2) McClellan, III., James E. & Harold Dorn, 1999,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 Johns Hopkins,
U.S.A.
(3) Kirby, R. S., S. Withington, A. Darling, F.
Kilgour, 1956, Engineering in Histor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U.S.A.
(4) Ronan, Colin A., 1982, Science: 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Among the World's Cultures. Facts on File
Publications, U.S.A.
(5) Timoshenko, Stephen P., 1983, History of Strength
of Materials. Dover, U.S.A.
(6) Eugene S. Ferguson, 1993, Engineering and the
Mind’s Ey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7) 一個世界, 多種解答 : 改變歷史的偉大發明 / 約翰. 布
洛克曼(John Brockman)編著; 潘恩典譯, 商業周刊出版 : 城邦發
行, 2000.
(8) 古文明七十發明 / 費根(Brian M. Fagan)編; 蔡承志
譯, 貓頭鷹出版 :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2006.
(9) 回到起初: 科學大師發現的起點, 張文亮著, 時報文化,
2003.
(10) Mechanics of Materials, by S. T. Timoshenko,
Chapter 1.
(11) 牛頓之後 - 現代物理學的六大發現, Edward Speyer原
著, 張啟陽譯, 科學與人叢書16, 牛頓出版公司。
(12) 漫畫牛頓 - 建立近代科學的知識巨人, 犬上博史著, 劉
小珊譯, 漫畫科學系列6,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85年。
(13) Newton-for Beginners, William Rankin, Icon Books
Ltd., Cambridge, UK, 1993.
(14) 物理趣談(一)(二) ---由日常生活中啟發智慧,科技文
庫,世茂書局。
(15) 飛躍的半世紀,化工學會50週年紀念特刊,中國化學工程
學會,2003.
(16) 林唯芳,莊智閔,施勝銘,“分子奈米材料”章在“奈米
化學與科技應用”書中,工業技術研究院─化學工業研究所出版,
2004,p.85-98.
(17) 林唯芳,“奈米光粒子合成與應用,”章在“台灣奈米科
技”書中,工業技術研究院出版,2003,p.79-83.
(18) 林唯芳審訂,“奈米科技” 2002, 世茂書局.
(19) Introductions to Algorithms, second edition, by
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20)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and Clifford Stein.
MIT Press, 2001.
(21) 「石油耗劫」,大衛古斯丁著(郭寶蓮譯),城邦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商周出版,2004。
(22) 「石油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浩君著,海鴿文化圖書公
司,2005。
(23) 「石油的終結」,保羅羅伯滋著,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5。
(24) 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科學之路) (原
作者 Beveridge; 中譯者楊新北)
(25) The Triumph of the Embryo (胚胎大勝利). 作者:
Lewis Wolpert. 譯者:周業仁;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年份:
1998年.
(26) 科學革命的結構; 作者:T. S. Kuhn; 譯者:王道還; 出
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4 年 08 月 19.
(27) 失去的暴龍與青蛙; 作者:王溢嘉/著; 出版社:野鵝
(吳氏總經銷)
(28)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by Gareth M. Evans and Judith C Furlong 2003.
(29)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by Alan H. Scragg
1999.
(30) 愛德華•拉森著。陳恒安譯。《雀鳥、上帝與果蠅》。台
北:左岸,2005。
(31) Mark Weiser, The Computer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tific American, pp. 94-10, September 1991.
(32) Mark Weiser, John Seely Brown, The Coming Age Of
Calm Technology, Xerox
PARC, October 5, 1996.
(33) Hiroshi Ishii, "Bottles: A Transparent Interface
as a Tribute to Mark
Weiser." 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 E87-
D, no. 6 (June
2004): 1299-1311.
(34) Engel, E. (1992) A Road to Randomness in Physical
System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35) Keller, J. B. (1986), “The Probability of
Heads,"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93, 191-197.
(36) Diaconis, P., Holmes, S., and Montgomery, R.
(2007) Dynamical Bias in the Coin Toss. SIAM Review 49,
211-235.
(37) GAMES, GODS AND GAMBLING, a history of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al ideas.
By F.N. David, Chapters 1,2,3,4,8,15. Dover Edition,
1998.
(38) PROBABILITY, STATISTICS AND TRUTH. By R. von
Mises, First Lecture, Dover Edition 1981.
(39) 統計學的世界第21章,墨爾著,鄭惟厚譯,天下文化。
(40) 一根羽毛也不動,台北:三之三文化事業。
(41) 大腳丫跳芭蕾,台北:東方出版社。
(42) 好好哭吧,台北:大穎文化事業。
(43) 綠鼻子,台北:道聲出版社。
(44) 電影:AI(2001)。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考 
15% 
考試內容為本學期(1~16週)上課內容。 
2. 
深度閱讀 
25% 
深度閱讀心得報告採分組制,原則上自找2~3人一組,9/21前完成分組。深度閱讀書目由授課教授提出,自行選取兩本書目進行深入討論。報告分兩部分,資料收集和整理,以及自己的創見及心得感想。學生深度閱讀簡報周將抽出六組進行口頭報告,其餘未報告組別繳交投影片,繳交期限為第7、12週(10/27、12/8中午12點整前,遲交無正當理由會斟酌扣分) 
3. 
隨堂筆記心得 
50% 
心得筆記即是點名,點名缺席者一次扣學期總成績5分 
4. 
出席與提問 
10% 
包括出席率、課堂發問和上網討論思考問題每周老師可能會提出思考問題,或者在發動討論階段大家太踴躍時,你無法抒發你的意見,皆可上我們的課程網站的討論區張貼你的心得,跟其他同學交流(會適當加分)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4  電資科技與人類文明 授課老師:電機系 張時中教授 
第2週
9/21  機率論的開端及使用機率做決策 授課老師:數學系 陳 宏教授 
第3週
9/28  光電科技與人類文明 授課老師:電機系 王 倫教授 
第4週
10/5  能源科技與人類文明 授課老師:機械系 黃秉鈞教授 
第5週
10/12  奈米科技與人類文明 授課老師:材料系 林唯芳教授  
第6週
10/19  材料發展與人類文明 授課老師:高分子所 劉貴生教授 
第7週
10/26  學生深度閱讀簡報     授課老師:教師群  
第8週
11/02  農業科技與人類文明 授課老師:園藝系 楊雯如教授  
第9週
11/09  醫藥科技與人類文明 授課老師:牙醫系 陳敏慧 教授 
第10週
11/16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文明 授課老師:生命科學系 王俊能 教授  
第11週
11/23  藥物發展與人類文明 授課老師:資工系 曾宇鳳 教授 
第12週
11/30  生物科技與人類文明 授課老師:生技中心 畢修平 博士  
第13週
12/7  學生深度閱讀簡報 授課老師:教師群  
第14週
12/14  基因科技與人類文明 授課老師:昆虫系 張俊哲教授  
第15週
12/21  科技與人生 授課老師:心理系 翁儷禎教授  
第16週
12/28  高齡社會的生命關懷與科技發展願景 授課老師:大考中心 吳煌榮 處長  
第17週
1/04  期末考/綜合座談/意見調查 參加老師:老師群